旅行社资讯网-汇聚各大旅行社最新资讯!

禅 · 寺径山古刹:禅茶一味 龙象之地

来源:中国搜索僧行者2016-07-01 13:01

导读:

禅在径山,是儒释道的综合和发展,指导人做一个思想者。特别是临济一宗,主张人的觉悟,主张丈...

禅在径山,是儒释道的综合和发展,指导人做一个思想者。特别是临济一宗,主张人的觉悟,主张“丈夫自有冲天志”。它强调人不但要有思想,更要有刚性,做人要“做狮子儿,作狮子吼”,要刚柔并济。

茶在径山,一开始是用来敬佛的。法钦种植并“采以供佛”,这就有了禅茶的结合。到大慧宗杲师傅圆悟克勤的“禅茶一味”时,禅和茶已密不可分。在径山,禅和茶的结合过程中,又受制于《禅苑清规》,由此便形成自己独特的、仪式化的为客人僧侣奉茶的“茶汤礼”, 史称“径山茶宴”。

禅宗本身的普遍化、世俗化特性,使这种茶汤礼走向社会大众、走出国门,以至有了我们今天的“客来泡茶”和“日本茶道”。茶把这个民族养好了,使我们健康地活着;禅教人“具大丈夫志气”,重理性与教养,使我们活得有尊严。而三教合一的理念,让东方人学会更多包容、平等、圆觉。

这是径山对茶饮食茶礼仪的贡献,也是径山对中国文化的贡献。

唐天宝年间,法钦在径山手植茶树数株。从此,径山就开始生产茶叶,并有其独特的炒制方法,称之为“抹茶”。

径山茶早在宋代就闻名于世。北宋翰林院学士叶清臣于宝元间(1039—1040)考察了浙江的许多名茶,尔后在其《文集》中写道:“钱塘径山产茶,质优异。”北宋翰林院学士、著名书法家、茶叶大师蔡襄游径山时,见泉甘白可爱,汲之煮茶。径山茶在宋、元时代与杭州龙井茶、天目青顶茶齐名,被誉称为“龙井天目”,位在“六品”之列,自宋至清均列为“贡茶”。《西湖游览志余》载:“盖西湖南北诸山旁邑皆产茶,而龙井、径山尤驰誉也。”

唐代“茶圣”陆羽对径山茶曾作两次考察。据湖北“陆羽研究会”欧阳勋等有关专家、学者考证,唐上元元年(公元760年),陆羽“南避胡尘”游抵余杭,初隐苎山,自称桑苎翁,著《茶记》一卷。不久,登径山,偶双溪吴山。是年之秋迁吴兴。唐宝应二年(公元763年)春,他第二次到杭州考察茶事,在弄清钱塘产茶之地和茶叶质量的同时,饱览了杭州风光,顺便写下了《天竺灵隐二寺记》,紧接着又登径山考察茶事,再次偶居双溪的将军山清泉左近,在此挹泉烹茶。因此,后人把这个清泉叫作“苎翁泉”、“陆羽泉”,以示对陆羽的纪念。

径山茶初为供佛,后至请客。请客饮茶还有专门仪式和茶具,名曰“茶宴”。据传,“茶宴”的专门仪式是:献茶、闻香、观色、尝味、论茶、交谈。具体做法是:上宾驾到,请至摆设整洁的并配有诗、画、盆花的明月堂,宾主在茶桌前就坐,司客(寺内专门接待客人的和尚)按盏(先客后主)奉茶,主人接茶行至客前,各注半盏。注茶毕,宾主互相致礼,然后各人举盏闻香,放盏观色,再捧盏呷茶半口,尝味细品,这一动作连续四次。饮完四个半盏后,客人品论茶味,并向主人道谢,主人答礼谦让。此后,司客再向客人注茶,宾主交谈有关事宜。“茶宴”有专用茶具,茶桌上放一精制的茶台子,内有紫砂壶、精制瓷盏、锡制茶罐等。“茶宴”非上宾不予举行。

日本村井康彦所著《茶之文化史》研究认为,“茶道”源于“茶礼”,“茶礼”源于大宋国的《禅苑清规》。仁治二年(1241·宋淳佑元年),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从径山嗣法回国,带《禅苑清规》一卷。后来,圆尔依此为蓝本,制订了《东福寺清规》。《清规》中有程序严格的“茶礼”。“茶礼”在布置讲究的僧堂举行,僧侣必须遵守。举行“茶礼”的僧堂中要张挂宋徽宗、牧溪、赵干、李孤峰、李迪、催白等名家之画,张贴径山祖师无准师范、虚堂智愚的书法墨迹,摆设中国花瓶,泡茶用天目茶碗。毫无疑问,径山“茶宴”是日本“茶道”之源。

径山古刹由唐代宗御旨建造,名望本高。至南宋,大慧宗杲中兴后,成为江南“五山十刹”之冠,丛林崇奉,道俗钦慕,名震中外。而此时日本的佛教还处在刚兴初盛阶段,故其佛教界人士慕名前来径山参谒求学。宋元之时尤为突出,凡来中国的日本僧人,一般都要到径山参谒求学或住学数年。据日本《云游の足迹》载,南宋至明,日本前来中国参究佛学求法的僧人达433人,其中不少得法于径山,是径山的法嗣。

南宋庆元五年(1199·日本正治元年),日本律宗之祖俊芿禅师入宋求法,首登径山,开创了径山的中日交往史。

南宋端平二年(1235·日本嘉祯元年)四月,日本僧人圆尔辨圆登径山,拜无准师范禅师为师,回国后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。

南宋开庆元年(1259·日本正元元年)南浦绍明入宋求法,后成为径山四十代主持虚堂智愚禅师法嗣。绍明在径山,不但勤究佛学,而且认真学习径山的种茶、制茶技术及茶宴仪式,并在回国后加以广泛传播。

据《日·云游の足迹》一书载,宋、元时期,中国赴日弘教的僧人有27人,其中属径山弟子的8人,占28.6%。

南宋景定元年(1260·日本文应元年),径山三十四代住持无准师范的法嗣兀庵普宁在兰溪道隆的引劝下,东渡赴日。至元十五年(1278·南宋祥兴元年·日本弘安元年),应日本的北条时宗将军遗书邀请,无准师范法嗣无学祖元应允赴日。到达日本后不日,接任建长寺法席,为第五代住持。

祖元在日本七年,广传佛教,称为“佛光派”。日本北朝贞治二年(1363),后光严天皇追谥祖元,特赐“佛光国师”称号。

元大德三年(1299),元成宗御赐一山一宁“妙慈弘济大师”之号。八月,一宁受成宗之命,与西涧子昙、石梁仁恭出使日本,主建长寺法席,为第十代住持。

一山在日本受到各界崇敬,曾有赞誉说:“宋地万人杰,本朝一国师”。

清顺治九年(1652·日本承应元年),径山第九十代住持费隐通容的法嗣隆琦因受日本慕府的使者古石、自恕两僧之请而东渡赴日。同去者有性融等弟子三十余人。后水尾天皇赐予“大光普照国师”之尊号。

南宋时,抗金名臣张浚任知杭州,聘大慧宗杲禅师为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主首。据记载,追随他的释徒多时曾达一千七百人,在径山建有“千僧阁”。宗杲禅师在径山的地位,比建寺的法钦有过之而无不及,他对临济宗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。宗杲本人是出儒入禅,二教皆通。更难得的是,他是个力主抗战的僧人。

孝宗即位以后不久,宗杲去世了,然而孝宗对径山的眷顾并未因此停止。究其原因,孝宗要在径山追求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氛围——三教通融,主战不息。这是供他躲藏的最后堡垒。

人们可以讥笑宋孝宗的救亡努力在物质线程的溃败,但没有人能无视他对三教合一所作出的第一次官方论述。“以佛治心,以道治身,以儒治世”——这是孝宗三论,它是不朽的。三教通融,这是宋孝宗的理想,也是中国文化所修的一个禅。

它于北宋初露峥嵘,而在未来,它有另一个光耀千古的名字——理学。不管如今的世人对它有再多的偏见和谤议,它终归是千年以降中国文化真正的本体。我们在后世知道的“民族文化”,大部分是在这个母本上脱胎。

所以孝宗在径山藏了件东西。并不是什么手书匾额,也不是金银财物,而是一种三教通融的氛围,径山竹亩和僧侣、明月和清泉、山石和禅房,筑成了他的堡垒。这座堡垒里,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种子。

时过境迁,沧海桑田,孝宗在八百多年前埋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,民族文化之魂也已扎根在了径山的每一寸土地。如今的径山已不用再背负战争等沉重的包袱,过去孝宗一人的精神堡垒,也已然成为了大家体悟民族文化、陶冶情操之地。

部分图片来源于汤耀亮、孟旭峰、叶李华、陈跃书、韩强

  • 标签:

声明:旅行社资讯网转载稿件,不代表本站观点,有异议请联系我们,QQ:860100497

关注旅行社资讯网微信号

扫描加关注,旅行社后期会推出各种活动!

热点线路 更多